刺参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池塘建设
选择养参池时,应避开养参密集区,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的地方。水源水质要好,盐度范围在28‰~33‰之间为佳。底栖硅藻等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池塘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米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便于底层水体能够排净。
种苗的中间育成
为提供放流与养成用的大规格参苗,需将体长1厘米的参苗经过海上中间育成使其体长达到3厘米,然后再用于放流或养殖。场地应选在有机物和浮泥能够较容易进入并沉积于育成笼内的泥底内湾处,该处必须风浪较小,有机悬浮物较多。所用器材为改良的鲍中间育成笼,金属框架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外包网目。在水池育苗时,卵的收容密度应控制在10个/毫升以下,以免受精卵过分沉积于池底而造成缺氧。
科学放养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养殖技术水平、饵料供应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池塘条件好、技术水平高、饵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放养规格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来说,幼参规格在20头/公斤以内,成参规格在10头/公斤以内为佳。放养时间要根据海参的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海参生长的旺季,也是放养的良好时机。
饵料供应:海参是以底栖硅藻等为主要食物的生物,因此要保证饵料供应充足。可以通过培育底栖硅藻等方法来增加饵料供应。
加强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要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调节水质。
饵料管理:要保证饵料新鲜、适口,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饵料。同时要根据海参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等因素来调整饵料投喂量。
病害防治
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采捕
采捕时间一般在4月初至6月初,10月初至12月初均可采捕。活体体重≥125g,参体自然伸长≥17cm方可采捕。
加工
盐渍海参、盐干海参和淡干海参的加工方法不同,具体步骤可以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刺参的养殖,并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