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殖蛤蟆

必月有脑 · 2025-01-03 09:12:09

养殖蛤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繁殖技术

种源获取:可以从野外捕获蟾蜍,或者捞取卵块及蜊蚪进行饲养。

产卵季节: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每次产卵量约5000枚。

人工孵化: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并注意调节水温。遇到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

饲养管理

场地选择: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以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

蝌蚪饲养: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米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

幼蛙饲养: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平方米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成蛙饲养:成蛙食量大,可用面粉、豆饼和鱼粉混合配制喂食,也会自行捕食蚊虫、蔬菜,还可适量投养水生植物。

养殖方式

半散养:主要是采取人工繁殖和培育蝌蚪,经变态发育成为幼蛙之后即散放森林、草地,任其自由活动,待生长发育成熟后(2年以上)进行回捕。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大量蛙群的活饵供给,饲养成本较低,但幼蛙死亡率较高,商品蛙回收率也较低。

圈养:对幼蛙和成蛙实行圈养,人工给予活饵。这种方法是高密度精养,投资较大,技术性较强,商品蛙回收率较高。必须有活饵充足供应,围墙防逃,防止天敌侵害,克服干旱和曝晒,有宽阔的隐藏所等条件。回捕时应严格限制雌雄比例和年龄,避免平衡失调。

食物

蝌蚪阶段:刚孵化的前两天不用喂,第三天后开始投喂,可喂养煮熟后蛋黄、水蚤等。

幼蛙阶段:可喂蚯蚓、蝇蛆、黄粉虫等。

成蛙阶段:食量大,可用面粉、豆饼、鱼粉、槐叶粉配合饲料,并让其自行捕捉蚊虫、蔬菜。

疾病防治

防止逃失:建立养殖场时,围墙高度应在1米到1.5米之间,防止蟾蜍逃跑。

防天敌:饲养池周围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止天敌如蛇、鸟类等侵害。

饲料卫生:保证饲料新鲜、干净,避免喂食变质食物,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收获与销售

回捕:在养殖成熟后,可以通过人工捕捉或设置陷阱进行回捕,收获商品蛙。

销售:商品蛙可以出售给市场,也可以用于提取蟾酥等药用成分。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蛤蟆,获得经济效益。建议在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蟾蜍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法,确保养殖成功。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