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潮汕米蟹(通常指的是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如下:
池塘改造
将深塘改为浅塘,适当整平,设置防逃设施,并在对角安排进水口和排水口。
在放苗前半个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
移植水草
水草种类包括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放苗密度
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
幼蟹要求规格整齐,肢体齐全,体质健壮,确保提高放养的成活率。
投喂管理
全年投饵量,每天投饵量可参照池塘养蟹的办法进行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
在稻田中增放一些绿萍、浮萍等,7-9月份,除投喂南瓜、小麦、黄豆等植物性饵料外,还要有计划地投喂一些小鱼小虾、猪血、蚕蛹、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满足河蟹生产的需要。
水质管理
稻田应保持水深20-30厘米,蟹沟水深1米,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天换1次,每次换水20厘米左右。
防逃措施
稻田四周用钙塑板或其它材料建好防逃墙,建好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用聚乙烯网布密封,再建一道竹栅,并加盖网,防止河蟹从进排水口逃跑。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潮汕米蟹,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建议在实施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查池塘和稻田的条件,确保水质、温度等环境因素适宜蟹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