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蛙鱼(例如牛蛙)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建池
产卵池:面积不宜过大,池水深度约15厘米,内放水草或浮萍供雌蛙产卵。
孵化池:可建60厘米或150厘米见方的水泥池,水深15厘米,池底铺6厘米厚砂土,用于孵化蝌蚪。
成蛙池:面积根据养殖数量而定,通常4-10平米,周围有陆地和阴暗处以供休息。
亲蛙培育与越冬
使用闲置的甲鱼温室水泥池作为亲蛙培育越冬池,面积2133平方米,每个水泥池面积60平方米,深,池底光滑,向排水口有1%的坡降。
水面设置木板或泡沫塑料板作为饲料台和休息台,池中放养水葫芦。
亲蛙放养密度2只/平方米,雌雄比例为1∶1。
冬季需用无滴薄膜搭建简易人字型保温棚,保持水温,避免亲蛙冬眠期过长。
繁殖技术
成熟雌蛙腹部膨大柔软,雄蛙咽喉部有黑斑,体型小,鸣叫声高昂。
自然繁殖通过搭建保温棚保温和适时抽入井水升温,4月中下旬水温稳定在23℃左右时,将雌雄青蛙按1∶1比例放入产卵池中。
人工催产繁殖可通过注射激素等方法促使青蛙产卵。
饲养管理
蝌蚪阶段:刚孵出的蝌蚪在20~30℃温度下生活,不需投饵料,4~5天后开始投喂天然单细胞藻类。
幼蛙阶段:蝌蚪70日龄长出前肢后移入幼蛙池饲养,每平方米放养70~80只,最适宜温度为23℃,投喂活饵料如蝇蛆、小鱼、小虾等,1个月后逐渐过渡到死饵料。
成蛙阶段:幼蛙体重达0.2千克后成为成蛙,饵料中动物性饲料占60%,谷物性饲料占40%,投喂混合饵料或制成小圆粒。
环境控制
饲养箱应放置在无阳光直射的位置,箱底铺砾石,安装紫外线灯每天照射12小时。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避免使用自来水,使用井水需处理。
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饲料与喂食
活体饲料包括黄粉虫、蝇蛆、蚯蚓、蜗牛、飞蛾、昆虫、小鱼虾等。
死饲料包括蚕蛹、猪肺、猪肝、家禽内脏、碎肉、鱼块和人工配合的颗粒饲料。
投喂方法包括直接投喂、拌虫驯食、抛食驯食、滴水驯食和震动驯食。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养殖池,预防蛇、鼠等天敌的侵害。
注意水质管理,避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越冬管理
北方养殖需做好越冬准备,避免冻死;南方养殖需防止高温导致的热死。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蛙鱼,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