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虾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和形状:池塘面积通常在11亩至60亩之间,形状为长方形,东西向。
池深:池深一般在1.2米至1.5米之间。
池埂坡比:池埂坡比通常为1:2.5至3。
环沟:池塘四周开挖环沟,沟宽3米至4米,深0.5米至0.8米。
进排水系统:每口池设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防逃设施:池塘四周用双层塑料薄膜、钙塑板、石棉瓦、玻璃板等材料围挡防逃,下部埋入土中20厘米至30厘米,上部高出池埂60厘米,每隔1.5米用木桩、竹桩、水泥桩支撑固定。
放养前准备
清塘消毒:放养前7天至10天,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进水后再次使用二氧化氯消毒。
种植水草:选择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等沉水植物,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2至3/5。
投放螺蛳:每公顷投放活螺蛳3000公斤至4500公斤,分2至3次投放。
扣蟹暂养区:在池塘中间或一侧设置网围,进行蟹种暂养,暂养区面积为养殖池的15%至20%。
养殖管理
投喂饵料: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蚌肉、螺蛳肉、碎鱼肉、蚯蚓等,辅以植物性商品饵料如麸皮、豆渣、小麦等。投喂次数为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下午投饵量为全天的2/3。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7.0至8.5,氨氮保持在0.2至0.3毫克/升。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调整,保持水体稳定。
防逃措施:定期检查防逃设施,防止虾蟹逃逸。
敌害防治:防止蛙、鼠、鸟类等敌害进入养殖池,定期捕捉和毒杀敌害生物。
病害防治:定期泼洒生石灰进行杀菌消毒,保持水体清洁,防止病害发生。
生态环境营造
水源: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周围无污染源的地点进行养殖。
水质调控:通过加热设施、塑料大棚加温保温等措施,保持水体温度稳定。
清淤和晒塘:冬季抽干池水,彻底清淤消毒,日晒风冻1个月左右,改善池塘环境。
种草: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草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供足够的天然饲料和氧气。
通过以上步骤和措施,可以实现虾蟹的高效生态养殖,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