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技术要点:
选择适合的品种
常见养殖品种有亚洲飞蝗和绿头大眼蝗等,选择抗病性强、繁殖力高的品种。
养殖环境
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理想的温度在25-30℃,湿度不宜过高。
可选择网箱或塑料大棚作为养殖设施。
饲料管理
蝗虫是杂食性昆虫,可喂养各种植物碎片、粮食残渣。
也可种植如草本植物,供其自然取食,增强饲料的多样性和营养。
繁殖与孵化
雌雄成虫交配后即可产卵,卵期约10-14天。
孵化时要保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卵在25℃左右可快速孵化。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隔离治疗,预防疾病扩散。
可使用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方法,比如引入天敌昆虫或使用灯光诱捕。
繁殖周期管理
根据蝗虫的生命周期,把握好繁殖高峰期,及时采集成熟的雌雄成虫进行交配。
收获与储存
收获时注意对蝗虫进行筛选,去除病虫害。
收获后要低温干燥储存,防止腐烂。
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
建棚前要消灭地面上的蚂蚁、蝼蛄等天敌。
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
棚的建造面积根据饲养蝗虫的数量来确定,养1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
蝗虫卵的孵化与管理
在气温达到25~30℃时,即可孵化。
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按2:1,含水量10%~15%),铺于2~3厘米的器皿中。
之后,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
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
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
饲养管理
幼蝗生长期间要保证饲料充足,一般换皮五次后基本成熟。
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
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微孢子虫接种
筛选产孢量高的蝗虫种类,待生长为五龄时人工接种微孢子虫。
接种后20—30天,通过随机取样,确定最大产孢量时机,获得大量微孢子。
安全措施
对养殖场地进行植物染毒隔离带和铁丝网围栏,并配有农药喷雾器。
在养殖棚四周应建有半米宽的植物染毒隔离带,周围要用铁丝网做围栏,并配有农药喷雾器。
这些方法综合了蝗虫养殖的各个方面,从品种选择到收获储存,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建议养殖者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养殖过程顺利并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