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养殖的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饲养环境、饲料管理、饮水管理、疫病防治、以及日常观察和体重控制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管理措施:
饲养环境
鸡舍建设:选择远离高压线、沼气罐等危险设施的地方,利用自然地形,避免低洼潮湿的地点。鸡舍应保持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确保温度适宜,并保持干燥清洁。
温度控制:在寒冷季节,应采取措施如增加饲养密度、闭门窗、加挂草帘、饮用温水和火炉取暖等方式进行御寒保温,使鸡舍温度最低维持在3到5摄氏度之间。
饲料管理
饲料种类:应使用优质饲料,并根据公鸡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进行调整。前期饲料粉率要达到85%,并根据体重延长育雏料的使用时间。
饲料量:前期体重达标,建议1日龄给料14~15克,然后每日增加料量3克,到55~60克后停止日加料。育成期体重应超标100~200克,最少超标50~100克。
补充营养:在鸡群40周龄以后需要给所有的公鸡饲喂鸡蛋,建议连续饲喂3天停喂7天,并将不合格蛋煮熟、去壳、搓碎混入饲料中。在鸡群45周龄后可以在公鸡饲料中添加鱼肝油粉。
饮水管理
保持清洁:保持给水器清洁,饮水供应充足,水源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病原体。
疫病防治
预防接种:定期做好预防接种,注射疫苗,畜舍内要经常进行消毒杀菌。发现异常症状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病传播。
日常观察与体重控制
定期体检:定期对肉鸡进行体检,检查鸡的生长状况、是否有疾病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体重监控:定期检查公鸡体重,确保体重较理想体重减少10%~15%不会降低种蛋的受精能力。在育雏期,通过限饲和控制饲养密度来控制公鸡的体重。
光照管理:从收集受精蛋前的4~6周起,公鸡在交配前应接受12~14小时的光照。光照时间应根据公鸡实际体重情况来决定,因为体重决定料量,而料量决定着光照时间。
混群与公母比例
混群时间:通常在20~22周龄混群,过早会造成均匀度严重分化。混群时应进行全群称重,确保单栋公鸡体重差异小于250克。
公母比例:混群时公母比例保持9.5%~10.5%为宜,随着周龄的增长,每增长5周,公母比例随着降低0.25%~0.5%。
其他管理
断喙:种公鸡的断喙日龄一般控制在6~8日龄,断喙前后应当添加饲喂一些多维素,以减少应激。
垫料管理:保持垫料干燥松软,减少机械性外伤,避免带鸡消毒对脚垫的腐蚀。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鸡的养殖效果和种蛋的受精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