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产卵怎么养殖

安娜老师 · 2025-01-04 03:23:23

泥鳅的产卵养殖主要包括自然产卵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两种方法。以下是详细的步骤和技巧:

自然产卵繁殖

产卵环境

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5~1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最好能保持微流水。

在产卵池中放置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做鱼巢,供卵附着。

每平方米放亲鳅7~10组(一雌两雄为1组)。

产卵时间

水温在18~20℃时,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

当水温在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000~5000粒。

产卵管理

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

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

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

人工催产繁殖

亲鱼选择

选择体质健壮、运动活泼、无病伤、色地正常、体表粘液多、体长10—20厘米、体重30—50克的泥鳅为佳。

鉴别雌雄方法:雌鳅胸鳍短,前端钝圆,呈扇形,体形圆胖,颜色单一;雄鳅瘦长、颜色花杂,活动迅猛。

催产方法

在4月~5月气温适宜时,将亲鳅捕起,选择腹部柔软、色泽略带粉红色、临近产卵征兆的亲鱼进行药物催产。

催产素可选用鲤PGl个或LRH—A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

将催产后的亲鳅放入产卵池,让其自行产卵受精或进行人工受精。

最后将受精卵上巢进入孵化池孵化。

孵化管理

受精卵孵化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一般养殖水体均可孵化,最适水温为20℃~28℃,大约2天左右子鱼可以出膜。

孵化出鳅苗长3—4毫米,附着鱼巢上,经一定时间便能自由游动。

鳅苗出膜后,及时转移到育种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

其他繁殖方法

放种补充繁殖

在养鳅水体中投放适量成熟的泥鳅,但不能先放养其他鱼类。

到生殖季节放置一些人工鱼巢,泥鳅在养殖池塘中产卵,在原池孵化,苗种可用小箱培育,然后仍然在原池中饲养。

稻田养殖

稻田每种5行水稻空1行,在进出水口处用栏网围好,以防潜逃。

种完稻田即放养泥鳅,饲养4个月即可捕捞上市出售。

饲料为发酵腐熟的畜禽粪和田间生长的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

水稻是泥鳅最好的隐蔽场所,便于泥鳅安然活动和栖息,一年可放养两次。

总结

泥鳅的产卵养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繁殖和人工催产繁殖,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自然产卵繁殖方法简单,适合小规模养殖;人工催产繁殖可以控制产卵时间和数量,适合大规模养殖。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注意水质管理、鱼巢设置和孵化条件,以确保泥鳅卵的顺利孵化和生长。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