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幼体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环境准备
饲养房:选择通风透气性良好的阴暗房间,面积控制在10-20平方米,四周墙壁光滑,正中央搭建人行道,宽30cm左右。在饲养房内放置废旧瓦片、青草、土块、砖块等供蟋蟀栖息。
孵化土:将腐殖土暴晒处理后,按照腐殖土:黄沙:无毒锯末:草木灰=2:1:1:1的比例混合,然后加入稀释200倍的有益菌液,直至用手抓成团,松开落地能散开为宜,湿度控制在20-30%左右。
产卵与孵化
产卵盘:规格为45×30×10cm,底部铺上7-8cm厚的孵化土。产卵结束后,在接卵盘上覆盖纱布(网孔略大于米粒),然后在纱布上喷洒水源,保持孵化土的湿度。
温度控制:孵化期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5-30℃左右,30-40天后即可孵化而出。
若虫管理
饲料:在饲养盘中投放少量饲料,包括菜叶、瓜果皮、青绿饲料以及黑麦草等,精饲料不宜过多投喂。每个饲养房中放置2个饲养盘和饮水盘,其中饮水盘上应当覆盖纱布,并在纱布上喷洒水源,保持湿润。
湿度控制:保持饲养环境的湿度在50%-60%之间,可以使用30厘米的灯泡照射,以控制干湿度平衡。
成虫管理
交配与产卵:成虫交配产卵前,适当增加精饲料以及青绿饲料。注意通风透气,并及时将剩余的饲料以及粪便清理干净。在饮水盘上喷洒适当的有益菌液,改善蟋蟀肠道的微生物。
饲料:成虫的饲料以干饲料为主,适当添加一些蔬菜和水果。避免投喂过多,以免造成腹部过撑。
其他管理
养殖设备:可以使用大笼饲养,笼内种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饲料。笼下沿1米外要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的侵入。
诱捕种虫:利用成虫的向光和趋食习性诱捕种虫。
日常管理:定期清理饲养盘和饮水盘,保持环境清洁。注意观察蟋蟀的健康状况,及时淘汰病弱个体。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蛐蛐幼体,并确保其健康生长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