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池塘选择与消毒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土壤肥沃且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养殖池。养殖池应长15米、宽1.6米,深1-1.5米,并在两头开设进出水口,用拦网防止田螺逃逸。池中可栽种水生植物,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池塘修建好后,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并控制与泥的面积,然后暴晒。放养前半个月,还需对池塘进行消毒,使用专业消毒剂降低细菌数量,减少疾病发生。
适时放养
选择外壳无磨损、无病害的螺蛳苗进行放养。放养密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120个田螺,放养时间以每年3月份最为合适。放养前一周,每平方米施用鸡粪和切碎的稻草制成堆肥1.5kg,培育天然饵料。
饲料投喂
田螺入池后,主要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等饵料,这些饵料需剁碎与饲料拌匀后投喂。投喂量应根据田螺的摄食情况调整,一般每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以上午为宜。
螺蛳的饲料来源广泛,包括青菜、土豆、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其他动物内脏、下脚料等。饲养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水质,一旦发现水质污染应立即排除,重新注入新水。
水质调节
螺池要保持水流的循环,注入新水,调节水质。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应采取流水养殖,保持池水流动。春秋两季,养殖以微流水为宜,水深保持在30cm左右。
还要注意池水酸碱度的调节,每15天左右施生石灰调节PH值,使池水PH值保持在7-8之间。同时严防水质污染,含强铁、强硫质以及受化肥、农药污染或工业废水的水禁止使用。
繁殖管理
母螺每隔25天至30天排卵一次,直到10月份。种螺池应选择水源方便、底质富含腐殖质、水体未受农药及有毒物体污染的地方,水深宜在30厘米至80厘米,每平方米放养种螺100只左右。
人工投料以浮萍、人类尿、米糠、麸皮为主,每星期投放2次,每次投料约为田螺重量的30%。
疾病防治
重点是管水和防止鸭、鼠等入池捕食田螺,并防止田螺外逃。田螺宜浅水微流水养殖,池水深度以25至30厘米为宜,在繁殖季节和高温季节更要保持池水流动。
成螺捕捞
当仔螺长到10克以上时,可分批采捕上市。采捕时放干池水,直接下池采拾,注意选留60%左右的大个体螺作种螺。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螺蛳的养殖,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