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浅海养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浅海抗风浪生态养殖
在浅海养殖区域外围设置抗风浪防护装置,由支撑管和支撑架构成,支撑管上设有挡板和抗浪圈,以抵御风浪和保护养殖区域。
海底放置海参附着基,由支架和网衣构成的网箱,网箱上面开口,将海参放置于网箱内,为海参提供食物和生长环境。
海面上设有海上浮架,浮架上挂养大型海藻,海藻在生长过程中自行脱落到海底作为海参的饵料,同时净化海水,提高海水质量。
浅海吊笼养殖
在适合养殖海参的海域搭设筏架,把养殖笼拴在筏架上养殖海参。
养殖海域选择风浪小、流速慢、水质肥沃的海区,海水深度一般在8米到30米之间。
养殖笼的深度一般为一米左右,根据水温情况可适当调整深度。
养殖密度根据幼参的生长情况适当分苗稀养,一般每笼20-25头海参,后期密度减少到8到10头左右。
底播养殖
在自然海域0-20米水深播撒海参苗让其自然生长,养殖周期要4年以上。
浅海/虾池圈养
在沿海区域修筑拦水坝进行集中圈养,养殖周期在2年左右,产量可观,易于看管与捕捞。
利用早期废弃的虾池改养海参,在池塘底部进行防水处理,并投放石头、瓦砾等作为人工礁石后进行养殖。
池塘养殖
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的海域,水深维持在1.5-2米之间。
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为海参提供附着和摄食的环境。
养殖密度合理,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
控制水深与科学换水排淡
高温期适当增加池水水深,缓解池塘温度骤变,夜间或凌晨进行注水或换水操作。
强降水后及时排出表层淡水,避免池水出现分层现象。
科学降温与合理增氧
小型池塘上方可增设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引起水温急剧上升。
有条件的池塘安装降温装备,强降雨后先排淡再增氧,高温期有增氧设施的池塘选择在夜间或清晨进行充氧。
疾病防控管理
定期检查海参的生长状态,及时清理不健康的海参,防止疾病传播和水质污染。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海域条件、养殖经验和市场需求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