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逃逸是指在 脱硝过程中,未参与反应的氨随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现象。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通常会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脱硝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向烟气中喷入氨或尿素等还原剂,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氨未能完全参与反应,从而逃逸到大气中。
氨逃逸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脱硝系统设计不合理:
例如,氨喷枪的分布不均或烟气流速不均匀,导致氨在烟气中的分布不均匀,使得某些区域的氨浓度过高,增加了氨逃逸的可能性。
喷氨量控制不当:
如果喷入的氨量过多,不仅会导致总排污口(烟囱)直接排出NH3,造成大气的二次污染,还会导致过量的氨未能反应而随烟气排放。
系统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
例如,SCR或SNCR系统的运行参数设置不当,如温度、压力等,也会影响氨的转化率和逃逸量。
测量和控制设备偏差:
由于在线仪表(CEMS)在测量氨逃逸方面的偏差,以及测量环境的恶劣,难以对氨逃逸量进行准确测定。
氨逃逸不仅影响脱硝系统的运行效率,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和经济问题。例如,过量的氨会导致大气二次污染,与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具有强腐蚀性的硫酸氢铵和硫酸铵,堵塞催化剂层,增加运行成本等。
因此,为了降低氨逃逸,需要优化脱硝系统设计,合理控制喷氨量,并定期检测和调整系统运行参数,确保氨能够充分利用并减少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