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场地选择
可以选择大田或菇房,建议搭建大棚以便于管理和控制环境。大棚建设好后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田间要起好水沟,形成菌床,菌床一般做成土堆状,以便控制水分。
养料配置
主要以稻草或麦草为主,可以添加牛羊粪、石灰、磷肥、石膏以及复合肥和尿素等。将养料加水混合后堆放在一起并不断搅拌,每隔五天搅拌一次,发酵时间大约需要25到30天。发酵完成的养料质量更好,更适合口蘑的生长。
辅料接种
在养料发酵完成后,需要进行一次杀菌消毒处理,以防止细菌和病原体的感染。然后将养料按照20厘米的厚度铺设在菌床上,接种口蘑菌种后,再覆盖一层养料。
发菌管理
接种后三天进入发菌管理期,需要在菌床上覆盖一层薄膜,保证空气流通。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在15到30度之间,湿度保持在75%到80%之间。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后口蘑会发出菌丝体,此时需要覆盖一层土壤。
出菇管理
当菌丝体生长半个月后进入出菇期,这个时期非常关键。控制大棚内的湿度在90%到95%之间,保证空气流通。菌丝体逐渐壮大,经过一周左右会出菇。在此期间需要定期浇水,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养殖,例如:
材料准备
可以使用菌种、棉籽壳、玉米芯、黑麦粉、木屑、草粉、莲子壳、马粪等材料。注意容器的消毒,防止污染。
培养料配方
可以采用不同的配方,例如:
每平方米用奶牛粪20 kg、过磷酸钙0.4 kg、玉米秸20 kg、石膏0.4 kg。
每平方米用牛粪20 kg、过磷酸钙0.35 kg、小麦或莜麦秸15 kg、石膏0.35 kg。
预湿和发酵
将材料打碎、混匀,加水预湿至用手握指间有水渍。材料预湿1-2天,一层麦秸一层粪建堆,麦秸每层厚20厘米,粪每层厚6 - 8厘米,堆7层,顶部用粪盖严。四边有少量水渗出,然后草袋将料堆覆盖。建堆后6-7天,堆内温度达7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再过6-7天,料内温度达60℃时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4-5次,直至麦秸变黄褐色,用手握指间有水渍但不成滴为发酵好料(含水量60%左右)。
建床灭菌
用木椽和树枝搭成1-1.5米宽的双层床架,床架必须能承受90千克/米以上压力,下层床离地面40厘米,两层床之间60厘米距离,床与床距离70厘米,作为人行通道。发酵料上床后,用1:500倍敌敌畏和1:500倍多菌灵药液进行全面喷雾,然后关严门窗和通风口进行2天的灭菌杀虫。
接种
堆肥进房之前,菇棚内要预先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堆肥上床铺料时,要求疏松平整,四边与床沿垂直整齐,料厚20厘米左右,接种后再铺盖3-4厘米厚。由于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会逐渐下塌,最后的料厚应不低于18-20厘米。菇床接种可采用撒播法或穴接法。播种时,把菌种册成小块,但不宜过分散碎,均匀撒播在料面。无论采用何种接种方法,都必须注意菌种质量。要求菌丝洁白浓密,均匀一致,结块性好,无杂菌,不“吐”黄水。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养殖口蘑,提高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