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刻丝”, 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一种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以本色丝作经,彩色丝作纬,通过用小梭将各色纬线依画稿以平纹织造,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
缂丝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包括调经、嵌经、绘样、织纬、整理等10多道工序,技艺易学难精。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丝,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因此得名“缂(刻)丝”。
缂丝的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以后就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缂丝制品常被用于制作高档书画作品、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等,因其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美誉。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