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量蟋蟀需要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饲养设备
使用大笼饲养,笼子的长宽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平面面积越大,容纳量越多,成活率越高。
笼下沿1米外应构筑宽、深各20厘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蚂蚁等天敌侵入,同时也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发育。
环境布置
养殖环境应仿照野外条件,使用铁笼,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一般一个箱子养殖数量在500只左右。
笼子底部要有垫料,如干草,避免使用新鲜植物垫底,以防腐烂。
养殖室灯光需要常年比较昏暗,每天只需3-4个小时的亮光即可。
温度和湿度控制
适宜的温度为20℃-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蟋蟀的生长和繁殖。
湿度应保持在75%-80%,干旱时早晚喷水,阴雨天则需增加遮盖物和及时排水。
饲料管理
蟋蟀是杂食性动物,可以喂食青草、蔬菜、蚂蚁等,也可以使用人工饲料,配方可以参考。
喂食时间一般集中在入夜前,白天可以放置一些蔬菜叶等青饲料。
饲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新鲜,避免变质。
日常管理
日常巡视要适度,避免外界声响刺激蟋蟀。
笼子的网纱要保持软弹,避免过硬伤害蟋蟀。
定期清理饲养环境,清除剩饭和粪便,保持干燥通风。
繁殖
每笼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交配后产卵于地下,笼内植物秸秆枯死后可作为地面的覆盖物,有利于卵过冬。
第二年气温上升到20℃左右时,可见大量孵化后的小幼虫出土。
疾病防治
注意观察蟋蟀的健康状况,及时清理病弱个体,防止疾病传播。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高导致蟋蟀之间的斗争。
收获
蟋蟀达到一定大小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收获,一般选择健康、体型较大的个体。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实现大量蟋蟀的养殖。此外,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殖规模和繁殖方法,以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