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泥鳅怎么养殖

土地鼠爱分享 · 2025-01-04 14:39:49

抓泥鳅的养殖方法分为池塘饲养法和稻田饲养法两种,具体如下:

池塘饲养法

池塘准备

选址: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建池,面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

池子建设:池子用砖砌,内壁用水泥浆抹光,池底用混凝土夯实。在距池底30厘米的地方留好出水口,以便换水。池深一般在60~80厘米,池底铺30厘米厚的有机河泥土,水深保持在10~15厘米,留30厘米以上的空墙,以防泥鳅外逃。池中种一些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藻等,以便增氧、降温及遮阳。

鱼苗的繁育

繁殖期:泥鳅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当公鳅长至10厘米左右,母鳅长至11厘米左右时即为性成熟期,可按雌雄比为5∶1的比例投入专池中让其自然产卵繁殖。当水温达18~25℃时,母泥鳅即可产卵,鳅卵粘附在池中的水草上,约2~3天后孵出鳅苗。鳅苗孵出后,用煮熟的鸡蛋黄打碎加水调成糊状泼洒饲喂。一个月后将泥鳅苗移入饲养池中饲养,每平方米的放养密度为80尾左右。

饲养管理

放鱼苗前饲养池泼洒石灰水消毒,10小时后排干池水,注入新水,3~4天后即可放苗。

每天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浆、麸皮、豆饼等粗饲料和蚯蚓、蛆等精料,用量以第二天投喂时不剩料为准。隔5~6天换一次水。夏季搭棚遮阴,冬季可留2~5厘米深的水或将池水排干,上面覆盖草帘等物防止土壤冻结,保持土壤湿润,如有条件冬季搭暖棚饲养更佳。切忌农药、化肥等污染鳅池。

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

捕获

可将带饵料的竹笼或网每天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起网,捕大留小。也可在冬季下池翻土捕捉,翻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弄伤泥鳅,捕捉后及时注水保温以防冻伤。

稻田饲养法

稻田准备

在每年的早、中稻插秧后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投10—12毫米鳅种30—50尾。

在放养前应加高加固田埂,以免田埂垮塌。在稻田的排水口挂上竹帘阻防泥鳅逃脱,再在*近排水口处,挖个6—7平方米、深50—60厘米的鱼坑,作为夏季水温高时或干田时泥鳅栖息地,又便于起捕。

食物以天然饵料为主,结合投喂米糠、蚯蚓等,以防止水质恶化。在稻田里尽量少施碳铵或氨水。到割稻时可捕捞,每亩约可产成鳅量25—35公斤。

注意事项

泥鳅适宜生长的水体温度在10-30度之间,温度低于10度时,要向池塘中覆盖稻草,或者向池底增加淤泥,让泥鳅顺利越冬,温度高于30度时,要每隔3天换水一次,并向池塘上空搭建竹帘,避免泥鳅受到阳光直射。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

每天都要查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并做好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工作。此外,加强巡塘管理,勤作日记,发现池塘设备有破损情况及时补休,以防出逃。当然,做好病害防治也是关键,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