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出自汉朝刘向的《新序·杂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表面上声称喜欢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它,甚至可能畏惧或反感它。成语中的“叶公”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叶县县令沈诸梁,字子高。
故事讲述的是叶公非常喜欢龙,家中到处都是龙的图案,甚至衣服上的带钩、酒壶酒杯、房屋雕刻都有龙的图案。后来,天上的真龙得知叶公对龙的喜爱,便降临到他的家中。叶公见到真龙后,惊恐万分,转身就跑,吓得魂飞魄散。这个故事反映了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那些看起来像龙的东西而已。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那些只会空谈而不实际行动的人,或者指那些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