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 圜丘和 圆丘实际上是同一个建筑的不同称呼,都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坛因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建成圆形丘状。在封建社会,祭祀昊天上帝是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天坛的别称
天坛也被称为“圜丘”和“圆丘”。
历史沿革
西安天坛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迄今已有1421年历史。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朝2位皇帝和唐代19位皇帝(除顺宗、哀宗外)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与故宫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天坛中的圜丘是皇帝在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
建筑特点
西安天坛遗址为四层圆坛,每层都设有十二陛,呈十二辰均匀分布在圆坛四周。午陛(即南阶)比其他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天坛整体用土堆砌而成,高约8米。
北京天坛的圜丘为三层圆形石坛,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杆,坛面、台阶和栏杆所用石料均为9的倍数以象征天帝居住的九重天。坛外为两层壝墙环绕。
礼仪功能
圜丘作为皇帝祭天的礼仪建筑,体现了古人对天的崇敬和敬畏。祭天活动是封建社会中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和维系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
总结:
天坛的圜丘和圆丘是同一建筑的不同称呼,都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坛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皇家礼制建筑的代表。西安天坛和北京天坛都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代祭祀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