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珠蚌的养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吊养法
串吊:在育珠蚌的翼部钻一小洞,穿上塑性线,悬吊在竹架或带有浮球的塑性绳上,可以单吊或几只蚌串吊在一起。
箱吊:用木棍、竹、钢丝做成箱架,四周用网布围拢,底部用竹片或其他较硬材料制成,其上再衬以能透气的蛇皮布,放上一层底泥,育珠蚌侧卧或自然栖埋泥中。在箱面的四周拴上绳,将这种箱吊于水体中即为箱吊。
笼吊:将育珠蚌放入笼内吊养在水体中。网笼形状有方形、圆形或长方形,每笼放蚌数量视蚌大小而定,一般每笼放约5〜10只。实践证明以长方形笼吊养法效果最好。
底养法
把育珠蚌均匀直接播放在池底或河底,进行养殖。如果在河道或外荡底播,则周围要加围栏,以防敌害。淤泥深的池塘不可采用此法。
养殖管理
放养密度
无论串吊养还是笼养,每667平方米放养密度一般为600〜1000只,具体密度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水质调节
育珠蚌吊养的深度要根据水位涨落、温度升降、蚌的生理特性变化等来调节。高水位时使一串蚌与竹架或绳垂直,低水位时,将底部绳头提起,吊于绳上,呈“U”形;春季浅吊,离水面15〜30厘米;冬、夏季应深吊,离水面约60厘米处。
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pH值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
营养盐类
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
镁、硅、锰、铁等元素也是育珠蚌生长所需,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
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保持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
运输及暂养
干法运输适合气温为1~10℃的低温运输,运输时间不超过3天,注意保持蚌体湿润。
湿法运输适宜于远距离运输,利用活水船或封闭箱低温运输,箱内装水并用袋装碎冰保持较低水温。
育珠手术
育珠手术以3~5月和9~10月进行较为适宜,此时水温为15~25℃,育珠蚌的新陈代谢旺盛,手术伤口愈合快,珍珠质分泌快。
手术过程中,所有工具都应严格进行消毒、清洁,避免带菌操作。使用混合营养液处理细胞小片,可以提高小片的成活率和抗病力。
总结
育珠蚌的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吊养或底养),并进行精细的管理,包括水质调节、营养补充、饵料生物培养、运输及暂养、以及育珠手术等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操作,可以提高育珠蚌的成活率和珍珠的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