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海水海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自然盐湖
在一些内陆地区,如新疆和西藏等高原地区,存在着天然的盐湖。这些盐湖的水质与海水非常相似,可以直接用于养殖海水鱼。例如,新疆的一些地区已经成功养殖了虹鳟和海虾等海鲜。
利用盐井中的盐卤水
有些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盐井资源,盐井中打出的盐卤水含有高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钙及硫酸镁和溴化镁等成分。这种盐卤水经过适当的稀释后,可以用于海水鱼的养殖。
直接运输海水
如果预算充足,最直接的方法是直接从沿海地区运输海水到内陆养殖场。这种方法虽然成本较高,但可以确保水质的纯净和稳定。需要注意的是,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水质的新鲜和无污染。
使用海水晶调配人工海水
海水晶是一种海水及盐化工的产物,主要通过对海水或卤水进行蒸发、离心、浓缩等一系列过程生产出来的。它是一种白色或浅白色的颗粒,基本保留了海水的主要成分,无异味。海水晶主要由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钙等化合物组成,俗称人工海水制剂。
配制合适的人工海水
海鲜水产运抵目的地后,先要进行清拣,剔除死亡、严重受伤及患病的,然后进行冲洗。如果使用城市中自来水作为存养海鲜的水源,一定要经曝晒或化学方法除氯后方可使用。经去氯后的水用浓缩海水或固体海水素调配至所需要的盐度,即制成人工海水,便可用以存养海鲜品。
控制适宜的水温
水温是海鲜存养的重要因素,一般控制在适温范围的下限,减缓其新陈代谢,海鲜适宜的水温一般保持在18℃-15℃。温度升高,水中的含氧量就会减少,将影响水质的变化,引起缺氧,水温升高还会促进水中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温度过高时,对存养生物不利,易引起病害,造成损失。水温过低时,会影响其存活率,则应设法提高水温。
保持充足的溶氧
鱼类、虾、贝等均是用鳃呼吸水中的溶解氧,存养期间若发现浮头,说明水中缺氧,一般存养海鲜水中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不适合鱼类生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存养密度、水中有机物质多少、气压高低有关。因此改良水质,配置增氧装置,增加换水次数,减少存养的数量,增加光照时间,采用水循环系统,过滤暂养池(缸、箱)的水,均可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调节水的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与各类海鲜的生存息息相关。调节水质的酸碱度常用的是磷酸二氢钠和碳酸氢钠。在使用前要把这两种药品分别溶解在纯水中,配成1:100的溶液使用。磷酸二氧钠可增大水的酸性;碳酸氢钠可增大水的碱性。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把配制好的溶液逐滴加到水里,充分搅拌,并不断用PH纸测试,直到水的酸碱度达到要求为止,水的酸碱度的变化应控制在±0.1范围内。
存养管理
定期给水缸换水,并做好清洁工作,这样才能让海鲜活得更久一些。在养海鱼之前,先要准备好一个较大的鱼缸,配备上照明设备、保温设备、二氧化碳补充设备等,还需装入一些藻类、珊瑚之类的。准备好海水,将成品的人工海盐溶解到淡水中,启动循环过滤,加温,打氧,等一周后水质稳定,就可以下鱼了。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内陆地区成功养殖海水海鲜。需要注意的是,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质、温度、溶氧量等关键因素,以确保海鲜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