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植物检索表是植物分类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依据法国人拉马克的二歧分类原则,通过比较植物形态特征的不同,将植物逐步分类到不同的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等。以下是编制植物检索表的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
收集资料
首先,需要收集所采集植物的相关资料,包括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花果和种子的特点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文献资料或数据库查询获得。
整理特征
将收集到的特征进行整理,选择一对以上显著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例如,可以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如叶子的形状、花朵的颜色、茎的类型等进行分类。
编制检索表
定距式检索表:每对特征写在左边一定的距离处,前有号码为1,2,…,与之相对立的特征写在同样距离处,行次逐渐减少,每组对应性状一目了然,便于查找核对。但若种类较多,行次可能会偏斜。
平行式检索表:每一对特征(相反的)紧紧相连,易于比较,在一行叙述之后为一数字或为名称。这种检索表在一行中同时列出相对的特征,便于直接比较。
连续平行式检索表:将一对互相区别的特征用两个不同的项号表示,后一项号加括弧,以表示它们是相对比的项目。这种检索表通过逐项对比,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植物的科、属、种。
填写检索表
根据所收集的植物特征,按照检索表的格式逐项填写。在填写过程中,要注意特征的顺序和逻辑性,确保每对相对特征都能清晰地区分开来。
核对与验证
在编制完成后,需要仔细核对检索表中的特征描述和分类等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数据库进行验证。
使用与维护
编制好的检索表可以用于植物分类和鉴定工作,帮助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快速准确地识别植物种类。同时,随着新的植物种类和特征的发现,检索表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编制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植物检索表,为植物分类和鉴定工作提供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