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鸡怎么养殖

洛森百科 · 2025-01-05 02:17:25

育成鸡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转群

在7周后,天气晴朗且温度适宜时,将苗鸡引导至舍外饲喂,让其逐渐适应林下环境。

饲养密度

根据饲养场所的面积和地形,掌握适宜的放养密度。例如,一个放养区的适宜规模为500~1000只,占地面积3333.33~6666.67平方米。每个小区周围用塑料网间隔,并且每个小区都要搭建可供成鸡遮阳、避雨、补饲的鸡舍。

控制性成熟

限制饲养:一是限制营养水平,降低日粮中粗蛋白质和代谢能的含量,减少日粮中蛋白质饲料的比例;二是限制进食量,全天的饲料量在早晨一次喂给,吃完为止,也可将一周的饲料总用量分6天喂给,停喂1天。

限制光照:光照是育成期生产中提高生产性能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一般采用自然日光光照,限制补充光照,防止鸡早熟。具体方法是采用人工光照,把鸡群每天的受光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鸡舍内安装15瓦灯泡,安装高度为2米,灯泡行间距3.6米,照度在5勒克斯左右。

饲养管理

注意鸡舍通风,特别是夏天,一定要创造条件使鸡舍有对流风;即使在冬季也要适当进行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保持适当密度,育成期在平面饲养的情况下,每平方米的合适密度为:7~12周龄,10~8只;13~16周龄,8~6只;17~20周龄,6~4只。

减少应激反应,日常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抓鸡时动作不可粗暴;接种疫苗时要慎重;不要穿着特殊衣服突然出现在鸡舍,以防炸群,影响鸡群正常生长发育。

及时转群上笼,若笼养,到后期把散养的育成鸡及时地转入笼内饲养,一般在开产2~3周前(18周龄)完成,最好在夜间进行,避免骚乱。上笼后,应让鸡尽快喝上水、吃上料,使不安定的情绪稳定下来。

饲料与营养

在过渡期应逐渐降低营养水平,同时还可以锻炼鸡的胃肠,提高饲料利用率,但是必须要保证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育成期的营养需要包括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使鸡的脂肪过多,骨骼发育不良。蛋白质日粮,可使骨骼发育良好。7—12周,粗蛋白不应超过16%,从13周开始,每周降1%降至13—14%为止,维持到开产前。

疾病防治

搞好鸡舍内外环境的消毒,为鸡群创造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具体措施包括进鸡前2周进行彻底清扫、清洗鸡舍,然后用百毒杀或爱迪伏等消毒药品清洗消毒;用福尔马林加高锰酸钾,按30毫升加15克的比例熏蒸消毒,密闭1~2天,并注意提高鸡舍的温湿度,以提高消毒的效果。

按照鸡群的体重和体况提供不同配方饲料,培育出最佳体重、体型的鸡群。在养鸡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鸡群,由于育成阶段的频繁免疫,夏季的高温、疾病、不良环境等应激因素的作用,造成了育雏结束时鸡的体重不足。所以,我们应针对不同状态的鸡群,采取不同的营养对策,来加以"纠正"。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育成鸡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为产蛋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