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养殖环境选择
池塘养殖: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要求水质透明度高,溶氧充足。池塘面积10-30亩,坡比1:5,底泥10-15厘米,水深1.5-2.0米。池塘边埂内侧用加厚塑料薄膜进行围拦,进出水口安装双层网片防止逃逸。
稻田养殖:在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可节约成本,但需先清除稻田内的青蛙、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并进行消毒。
前期准备工作
清塘消毒:在11月底或12月初排干池水,进行冬季冰冻曝晒。早春时使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120-200千克/亩。清塘消毒后10天种植水草。
水质培养:消毒3天后进水5厘米,培养基础饵料,使水体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内。进苗前5天用生物有机酸解毒,培养水草,调节水质。
苗种放养
选购蟹苗: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蟹苗进行放养。常见的蟹苗规格为100-150只/kg。
放养密度:根据养殖环境和饵料供应情况,每亩放养1500-2000只蟹苗为宜。放养密度过高会导致竞争激烈,影响螃蟹的生长和品质。
投放时间:在2-3月进行投放,早期放养的蟹种称为扣蟹,经过5-6次蜕壳长成成蟹。
饲料与投喂
饲料种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鱼虾、贝类、蚯蚓等,搭配植物性饵料如豆饼、花生饼及专门的螃蟹配合饲料。
投喂方法:每天投喂量约占塘内蟹总质量的2%,根据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投喂量。夏季高温季节每2-3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控制水温的温差在3℃以内。
日常管理与维护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溶解氧在5.0毫克/升以上,pH值7.0-8.5,透明度50-60厘米。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除害。
水草管理:种植多种水草,如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率在养殖中后期需要达到60%以上。定期检查水草生长情况,及时补种和梳理。
防逃措施:池塘四周用加厚塑料薄膜或钙塑板做防逃墙,防止中华绒螯蟹逃逸。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提供充足的水草和适宜的养殖环境,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