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化学需氧量)超标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身生产原因
企业生产过程中COD的产生:例如,食品厂中多余食物的残留与水体、化工厂中还原性物质、S离子和氯离子、电镀废水在酸洗过程中都会产生高COD的废水。
水处理工艺缺陷
生化处理时水温过低:低温会降低菌种的活性,从而减少对COD的分解。
水中溶解氧不够:溶解氧不足会影响菌种的代谢,降低COD的处理效率。
废水中某种指标浓度过高:如氨氮、重金属等过高会毒害生化池中的菌种,使COD降解不下来。
设备故障:如排液阀故障导致废液排放不彻底,可能引起检测数据失真。
曲线漂移:需要重新标定检测仪器。
试剂失效:试剂过期或失效也会影响COD的准确测量。
农业面源污染
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这些污染物经过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推高COD值。
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如食物残渣、洗涤剂、排泄物等。如果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或运行不正常,会导致处理后的污水COD值偏高。
自然因素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虽然主要影响的是氮、磷等营养盐指标,但藻类死亡后分解会释放有机物,间接影响COD值。
进水水质
进水pH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导致生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处理水质能力下降。
水温过低:降低微生物活性,导致污染物指标上升。
有机物浓度过高:对活性污泥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出水COD检测数值升高。
悬浮物、难降解或抑制类成分:这些成分会影响生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COD的去除效果。
综上所述,COD超标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从生产过程、水处理工艺、农业活动、生活污水、自然因素和进水水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排查。针对具体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优化水处理工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等,以降低COD排放,保护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