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鱼卵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亲鱼选择
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的亲鱼。
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
雌雄比例一般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
催情
鲶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时,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与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合剂进行催产。
剂量为每公斤鲶鱼注射2mg~5mg DOM + 2μg~4μg LHRH-A2,两种药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催产率可达80%以上。
人工布巢
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方法与鲤鱼相似,但鲶鱼卵的粘性不如鲤鱼卵大,需特别注意防止卵粒脱落。
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方法是用直径0.8~1cm的铁杆焊成长方形框架,中间用筛绢连接,筛绢上面缝着卵的棕榈皮,底巢着卵率占总产卵数的20~40%。
人工孵化
鲶鱼产卵后应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亲鱼自残其卵。
孵化池最好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无淤泥,水深0.5~1m以内,面积不宜太大,卵的密度为3万粒/m²水面。
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其他孵化过程与鲤鱼相似。
水温控制在20℃左右,3~4天鲶鱼苗就会破膜而出。
苗种培育
出膜后的鲶鱼苗需妥善照顾,建议用两根长竹竿平行固定在孵化池水面下10厘米处,将鲶鱼巢两端分别系在不同的竹竿上,使鲶鱼巢固定在水面10厘米以下。
每天每亩泼洒EM制剂1公斤,3-4天后每亩每天施添加生物制剂的发酵有机肥50公斤肥水,培育天然饲料。
每天泼洒豆浆3-4次,每亩每天用大豆0.5公斤,7天后每亩每天大豆用量增加到1公斤。
待鲶鱼苗卵黄囊消失、鳔充气、开始平游并摄食时,转入夏花鲶鱼种培育阶段。
以上步骤涵盖了从亲鱼选择到鲶鱼鱼卵孵化及苗种培育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水质管理和温度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促使鲶鱼鱼卵顺利孵化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