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蟾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种源获取
可以通过野外捕捞蟾蜍或打捞蟾蜍卵块来培育,也可以从其他养殖户那里购买。
野外捕捞卵块的最佳时间是在5月到8月之间,打捞回来的卵块需要放在20度左右的水中几天后会孵化,一般温度在10度以上就可以孵化。由于野外资源逐渐减少,购买种源是更好的选择。
养殖场地建设
养殖场应建在靠近水源、有杂草和水生植物的地方,四周设有围墙或防逃网,防止蟾蜍逃跑和其他动物进入。
养殖池、产卵孵化池的面积大小应根据规模而定,保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边留空地种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适量投养水生植物。还可以养殖黄粉虫、蝇蛆、蚯蚓等作为饲料。
人工繁殖
捕捉野生健壮、无病伤的蟾蜍作为种蟾蜍,每平方米放养种蟾蜍1~2对,雌雄比例为3:1。
收集蟾蜍卵块,将卵块放于水温为10~30℃的池水中,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在开始养殖时,也可以将蟾蜍产的卵带回自行孵化。
放养
刚孵化的蝌蚪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0~4000只,20天后减少到500~1000只,幼蟾蜍每平方米养殖30~40只。
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分池分群饲养,随着生长要逐渐减少养殖密度。蝌蚪和小蟾蜍需要分开养殖,同一批蟾蜍一起养殖。
饲喂方法
刚孵出的蟾蜍三天以后就要喂食,一般喂食压碎的熟蛋黄,一天喂食两次。
等蝌蚪变成蟾蜍以后,可以喂食蝇蛆、黄粉虫等饲料。成年的大蟾蜍食量较大,除了虫子外,还需要喂食豆饼、鱼粉等容易饱腹的饲料。
病害防治
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鸟等危害。搞好围栏、巡查,冬天将其转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环境控制
养殖池的水要定期更换,特别是夏天水质容易变坏,要根据水质的情况及时灌注新水,保持水质的干净。
在养殖池上空要装有电灯,晚上打开电灯引诱昆虫飞来,便于蟾蜍捕食。还可以人工养殖蝇蛆、黄粉虫、蚯蚓等高蛋白鲜活动物饵料,保证蟾蜍不缺饲料。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蟾蜍,并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