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鲟鱼需要遵循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养殖场建设
养殖场地面积应不低于五亩,建议六到九亩。
池水要较深,水质要洁净无污染,四周交通便利。
养殖场内需设有专门的饲料台和增氧设备。
养殖场建设完毕后需用生石灰消毒,并放置三四天后排出污水。
鱼苗选择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鱼苗规格约为二十厘米,鱼鳞、鱼翅等完好,游动活泼。
放养前需将鱼苗放入养殖水池中观察两天,确保无异常后再进行放养。
鱼苗放养
放养前要对鱼苗进行消毒,可以使用盐水或石灰水浸泡。
放养密度要适中,避免过密导致水质恶化。
初期水深控制在30厘米左右,并注意温水养殖,帮助鱼苗适应新环境。
饲养管理
鲟鱼是肉食性鱼类,需要提供充足的饲料,如小鱼虾、昆虫幼虫、饲料虫等。
饲料投喂应遵循定质、定量、定时原则,保证营养均衡。
每天定时喂食、消毒食物、打捞食物残渣,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源,保持水质稳定,水质要求干净且清洁。
温度控制
鲟鱼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20℃,需要控制水温在这一范围内。
夏季高温时,养殖池应搭建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确保水温不超过25℃。
氧气供应
鲟鱼需要充足的氧气,需配备增氧设备,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6.0mg/L以上。
定期检测水质,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使用过滤器、增氧机等设备。
病害防治
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如车轮虫病、肿嘴病等。
使用食盐水或福尔马林溶液等对鱼进行消毒处理。
养殖密度
根据养殖池的大小和鲟鱼的大小确定放养密度,避免个体差异过大影响养殖效益。
幼苗培育阶段放养密度为600尾/m²,苗种放养密度为250~300尾/m²。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进行鲟鱼的人工养殖,确保鲟鱼健康生长并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