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塘的养殖方法有多种,以下提供几种常见的混养模式及其关键步骤:
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四大家鱼混养轮捕轮放 清塘消毒:
每年卖鱼后,进行池塘清淤、曝晒和消毒。清淤深度一般保留10公分,每10亩清淤成本约1万元,通常2-3年清淤一次。曝晒时间建议在15-20天,之后加注30公分水,用生石灰消毒,每亩用量约100公斤,泼洒后混匀淤泥效果更佳。
进水与放鱼:消毒后7天可进水至80-100公分,或再用漂白粉消毒,用量每亩15公斤。五天后加水并放鱼。
滤食性鱼类与非滤食性鱼类的混养 主养与搭配:
设计放养模式时,一般以1-2种鱼类为主养鱼,搭配其他鱼类。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与非滤食性鱼类(如草鱼、鲫鱼)的比例建议为40%:60%。
放养比例:鲢、鳙的亩净产为250-350公斤,放养比例可为3-5:1或1:3-5。上层鱼、中层鱼和底层鱼的比例建议为40%-45%、30%-35%、25%-30%。
海水鱼、虾、贝生态混养 池塘条件:
池塘大小以3,000-15,000平方米为宜,形状为长方形或长条形,平均水深1.5米以上。池底以沙底、沙泥底或泥沙底质为佳。
清塘消毒:放养前进行翻耕、冲洗、曝晒,每亩用生石灰60-80公斤,全池泼洒。两周后进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
苗种放养:选择气候适宜的天气进行放养,确保水质与育苗池相近,盐度差在5以内,温度差在3℃以内。贝类如缢蛏、青蛤等适合泥底或泥沙底,对虾一般选择南美白对虾。
龙虾与其他鱼类的混养 池塘环境:
池塘大小、位置、面积等条件应随主养鱼类而定,池底硬土质,无淤泥,池壁坡度大于3:1。水源应为无污染的江、河、湖、库等大水体地表水,也可用地下水。
配套设施:池塘需有独立的进出水口,配备增氧机或其他增氧设备。池底部应有沉水植物区,并有足够的人工隐蔽物。
河蟹与鱼种混养 池塘条件:
池埂夯实不渗水,平均塘深不低于2米,有效蓄水深度不低于1.5米。四周采用钙塑板围起高50厘米的防逃墙,进排水以PVC管道系统呈对角线分开。
清塘消毒:排干池水,铲除表层过多淤泥,干塘曝晒20天,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溶浆后均匀泼洒。
种草投螺:清塘药性消失后,在池塘四周浅水区栽种伊乐藻和水韭菜水草带,中间框围15%水面的水草区,同时栽种沉水水草。清明前后投放经消毒的活螺蛳200千克/亩。
这些混养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养殖环境和需求。在选择混养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水质、池塘条件等因素,并进行充分的试验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