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牛蛙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蛙池建造
选址:选择远离村庄、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交通便利的地方。
设计:蛙池可规划成100平方米的大池,分成30平方米的小池,池边用40目尼龙网做围栏,底部埋入土里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1∶3,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
设施:每个小池子放3~4块专用蓝色蛙垫作为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阳。
种蛙交配与繁殖
交配:挑选体格健壮、反应灵敏的种蛙,按1∶1或1∶2的比例配对,公母蛙在产卵池中交配。
繁殖:产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温稳定在20℃以上,牛蛙抱对2小时后开始产卵,产卵时长10~20分钟,20~30分钟后卵块吸水膨胀即为最佳采卵期。
遮阴与控温
遮阳:幼蛙惧怕日晒和高温干燥,需设有遮阳棚,遮阳棚可用声苇席、竹帘搭制,或采用黑色稀编的塑料网片。
控温:幼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高温季节需降温措施,如缓慢流动水或更换部分池水,越冬需保温措施。
防污与除害
防污:经常清扫食台剩余残饵,洗刷食台,及时捞出病蛙、死蛙及腐烂物质,保持池水清洁,每隔10-15天用漂白粉溶液消毒。
除害:防止老鼠、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可用鼠药灭鼠和人工捕捉、驱赶蛇。
分养
分养:在人工高密度饲养下,幼蛙生长不一致,需经常将生长快的大蛙拣出,分池分规格饲养,避免“大吃小”现象。
饲料投喂
饲料种类:蝌蚪阶段可投喂蛋黄、豆浆等,随着牛蛙生长,逐渐增加动物性饲料如小鱼、小虾、蚯蚓等及优质人工配合饲料。
投喂量:需依据牛蛙的生长阶段、体重、水温、天气等因素灵活调整,避免过度投喂或投喂不足。
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保持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高温季节换水频率可适当增加,每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1/3 - 1/2。
可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或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疾病防控
日常要做好卫生管理工作,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定期对养殖场地、设备、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养殖牛蛙,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