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沟式养殖
在宅前屋后挖沟池,宽2~3米,深1米左右,长度不限,能保持0.6米的水位。
沟池中放一些石块、瓦片、竹片等,有1/3水面种植水葫芦等水草,以供水蛭栖息和遮阴。
池边用木桩或竹竿撑起80厘米高的尼龙网或窗纱围墙防逃。
夏季应在池上搭建遮阴棚防暑,冬季保存越冬种蛭应覆盖塑料薄膜防寒。
蛭种放养前10天,每平方米用0.5千克生石灰清塘清毒,4月初每平方米放养1~2厘米蛭种1000尾左右。
日常投喂的饵料主要是螺蚌,日投量为体重的3%~5%,一天投喂两次。
根据水质情况每隔几天换水一次,饲养至9~10月份可达商品规格。
池塘养殖
面积几亩至十几亩,水深1米左右。
池塘中种植约为1/3水面的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水草,不仅为水蛭提供栖息和遮阴,还可以净化水质。
塘边筑围网防逃,围网入土20~30厘米,露出水面20~30厘米。
池塘内建若干高出水面20~25厘米的产卵平台,供水蛭产卵,第二年的蛭种可以自繁自给。
3月中下旬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75~150千克,一周后放水。
4月上旬每亩先一次性投放300~1000千克螺丝,让其自然生长繁殖作为水蛭饵料。
幼蛭早期还可以投喂一些动物血块;如果水蛭生长良好,池内的螺丝不足,应补充投喂螺蚌,也可以适量投喂一些米糠等人工饵料。
5月底6月初投放1~2厘米蛭种,每亩1~3万尾,9~10月可以捕捞上市。
水泥池养殖
建水泥池20平米左右,宽3米,长7米,高度1米—1.2米,水深0.5米,做好进、排水设施,室外水泥池中需投放水草等植物,以便水蛭栖息。
新建的水泥池不能立即投放种蛭,其池体的碱性物质需经过20天的淡化后才能投苗,不能一次性投苗,待养殖池总体环境条件趋向食物链总体平衡以后,才能逐步加大投种量,一般每平米投放100条。
稻田套养
在稻田中挖沟渠、溜沟作为水蛭主要活动场所,一般按“井”、“十”等形状开挖,分沟溜式和泥塘式两种。
溜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水蛭的生长和觅食,一般宽0.4米,水深0.3-0.5米,溜沟面积占总面积10%左右;泥塘式是在稻田内部开挖泥塘,泥塘与稻田沟渠相通,沟宽、沟深均为0.4米左右,深为0.5-0.6米,占稻田面积15%左右,注意稻田施农药对水蛭危害,一般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也不要使用化肥,最好用动物粪便较理想,不仅有利于稻子丰收,也是水蛭的好饲料。
沼泽、泥塘养殖
沼泽、泥塘水生植物茂盛,有机物质、腐殖质含量较多,浮游生物、水生植物丰富,因此,只要建好围栏,防逃、御天敌侵害即可。
此种模式投资成本较低,管理、捕捞较麻烦。
建议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确保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最好选择泥沙底质的池塘或水田。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养殖规模和条件,合理控制水蛭的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影响生长和繁殖。
合理投喂饵料:水蛭为杂食性动物,可以投喂螺类、贝壳、动物血块等,保证营养均衡。
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更换水源,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