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鲶的养殖主要包括池塘条件、放养密度、饲养方法、水质管理、鱼苗选择和后期管理等方面,具体如下:
池塘条件
池塘大小不限,一般家鱼池塘即可,要求水质好,无工业污水,彻底清塘除野,防止病菌、寄生虫和野杂鱼的影响。
放养密度
主养时,每亩放养沟鲶600~800尾,搭配花白鲢200~300尾。主养池不宜搭配鲤、鲫鱼,因为沟鲶与它们的食性基本相同,容易发生争食。
混养时,水花培育塘一般1-2亩,下塘前肥水,轮虫或小型枝角类繁盛起来后,水花下塘,水花放养10-20万尾每亩。水花后,使用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粉末料,并逐渐增加浮性膨化饲料的比例。
饲养方法
成鱼养殖一般采用蛋白质含量25%~36%的配合饲料,动物蛋白主要来自鱼粉、肉骨粉、蚕蛹,植物蛋白质主要来自豆饼、花生饼、菜饼,其他能量来源包括玉米、小麦、米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经常投喂一些新鲜的螺蚌内脏,加速沟鲶生长。
投喂量根据温度情况而定,5~9月占鱼体重的4%~7%,4月、10~11月占鱼体重的2%~3%。高温季节应经常冲水增氧,提高摄食率,以加速生长。
水质管理
鲶鱼对水质要求不高,但应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更换水,一般10~15天换掉1/3池水。可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浮莲,起到遮阴、防逃及调节水质的作用。
若发现鱼苗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鱼。
鱼苗选择
鱼苗应选择无病、无伤、体健活泼的个体,鱼种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大小尽量一致,以免互相残杀。
后期管理
定期给养殖池内换水,更换频率大概在一个月两次左右,保证池塘中的含氧量。
饲料投喂要定期定量,前期以肉食性饲料为主,后期逐渐转变为植食性饲料。
注意防治病害,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除病鱼和死鱼,防止疾病传播。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坑鲶,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