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的养殖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室内箱栽
使用废木箱作为栽培容器,箱底先铺5~10厘米厚的腐殖质土,其上铺竹段、木段或其他代料。
在料上接入竹荪栽培种,每平方米用3瓶菌种,然后覆盖肥土5~8厘米,浇透水,在室温下培养发菌。
常洒水保持湿润,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4~5个月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当气温达20~24℃时,菌蕾形成,此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菌球钻出表土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5%以上。
床畦栽培
选择背风阴凉场地,挖深10~15厘米、宽100厘米、长度不限的床畦,畦底留10厘米松土。
先铺一层竹片或段木(干竹片需洗浸泡8~12小时,晾干表面水分),在竹片或段木上播1层菌种,撒1层干竹叶,上部覆盖肥土10厘米。
若遮荫条件差,应在床畦上搭荫棚,经常洒水保持表土湿润,从接种到采收经10-12个月。
压块种植
将竹荪菌压成块状,然后放进土中进行栽种,这样栽种的竹荪比较集中,生长周期较短。
直播床栽
用配置的养料进行栽种,出菌面积大,提高菌床使用率,但生长周期较长。
坑式栽培
在选好的林地内开设栽培坑,填入肥沃表土,并处理培养料,最后进行接种。
培养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叶等,将其截成长小块,用石灰水预湿后堆放,经过多次翻堆和消毒处理。
接种时选择优良菌种,将处理好的竹片和竹叶铺于坑内,点播菌种,最后覆盖竹叶和土壤,轻轻压紧。
养殖管理注意事项:
水分管理:菌丝体生长阶段土壤湿度应保持65~70%,湿度过大过小都不利。若土壤过干,可喷细水,但不可使泥土上积水。
温度控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停止生长。成蕾阶段温度最好控制在20~23℃,子实体发育阶段较适温度为17~25℃。
湿度控制:菌蕾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95%,可每天喷水3~4次。
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气1~2次,每次30分钟。当塑料棚内温度超过26℃时,应揭开薄膜降温。
病虫害防治:在发菌过程中,注意防虫、防病,及时清除杂菌和杂草。
通过以上方法和管理,可以有效地养殖竹荪,提高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