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养殖乌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土地养殖
选择避风、向阳、灌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池深1—1.5米,池底坡度为1:2或1:3,设进、出水口。
池内用约占池面积1/3的地方放养浮萍、水花生或水葫芦遮荫,池周围砌0.5—1米高的墙,墙基入土30厘米,防龟外逃。
墙内留长1.5米、宽1米左右的空地,或池中留一个约占总面积5%左右的小岛,岛上堆积适量砂供乌龟产卵。
水泥地养殖
池深1.3—1.5米,水深0.5—0.8米,泥土20厘米,池内要有排灌方便的进出水口,池中设小岛,岛上长杂草,草丛中放砂堆。
成龟池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5—7只,最多不超过10只。
温室饲养
建饲养池,引进龟苗,将水温控制在25℃左右,短期内将龟饲养成商品龟。
温室饲养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见效快,但投入较大,市场接受度不高,适用于种龟繁殖。
鱼龟混养
利用现有池塘,稍加改造,形成新的食物链,在池塘中套养鱼、龟。
特点是利用池塘资源,提高投饵效率,成本低,不受季节限制,风险小。
稻田饲养
把稻田稍加改造,开挖成“田”字型沟,实行“半生态养殖”。
特点是利用资源优势,渔业、农业互补,适宜在农村地区推广。
饲养技术要点
水质管理
定期换水,一般每2-3天换一次,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可以在容器里放置一些小石头,给乌龟提供休息场所。
饲料投放
投放天然饵料,如螺、蚌、小鱼、虾等,适当拌入植物性饵料和微量元素。
饲料要保证多样性和营养均衡,避免单一饲料导致营养不良。
温度控制
维持水温在20℃以上,特别是幼龟和种龟对温度要求较高。
可以使用加热设备或温室来调节水温。
防逃设施
池周围建0.5—1米高的墙,墙基入土30厘米,防止乌龟外逃。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乌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养殖池。
结论
在农村养殖乌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如土地养殖、水泥地养殖、温室饲养、鱼龟混养和稻田饲养。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注意水质管理、饲料投放、温度控制、防逃设施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以确保乌龟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