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蘑菇的管理步骤如下:
菇房准备
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立菇房,大棚材质建议使用散射光材料。
地面需要用水泥修葺,方便冲洗。
菇床可以是木制、铁制或砖砌,并留有窗户或卷帘以增强通透性。
养料堆制
主要成分包括家畜粪便、麦草、麸皮、稻草、玉米杆等。
七月份开始堆制养料,将粪便晒干,其他材料切断后混合适量的石膏,用水或尿浸透后堆叠发酵。
每隔三四天翻堆一次,大约半个月后完成发酵。
消毒杀菌
养料堆制完成后,对菇房进行彻底消毒。
将养料搬入菇房,在菇床上铺好,关闭门窗,调高温度至六十度左右,保持三小时,然后调低至五十度左右,维持一周,让养料彻底发酵。
接种覆土
养料温度降至二十五度左右时进行接种。
将养料整平,厚度约十五厘米,采用穴播方式接种,每株间隔十厘米左右。
接种后保持养料湿度,增加菇房通透性,均匀覆盖细肥土。
出菇管理
保持温度在21摄氏度左右,使用空调房或阳光直射调节。
菌丝萌发后,降低温度至16摄氏度,覆盖2~3厘米土壤。
喷洒土壤表面保持微湿,经常喷洒湿布以保持水分。
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3~4周,注意防止污染。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蘑菇生长情况,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如清除病株、喷施杀菌剂。
对常见虫害如螨虫、线虫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采收与加工
根据不同种类的蘑菇,适时收获,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保存。
采收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蘑菇。
这些步骤涵盖了从菇房准备到蘑菇采收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细致的管理和监控,以确保蘑菇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