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养殖小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温度
养雏鸭对温度的要求很严格,温度控制的好坏会影响雏鸭的成活率。雏鸭刚孵出时,应有30℃左右的温度,随着雏鸭长大,温度可以逐渐降低到12℃到20℃。
如果温度不够,可以使用炉子或暖风机增温,但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空气不流通导致鸭子生病。
注意湿度
湿度太大容易诱发疾病,尤其是高温高湿环境。育雏室应保持适当的湿度,第一周70—75%,第二周65—70%,第三周以后55—60%。
可以通过放置水盆或使用喷雾器来增加湿度,但也要防止湿度过高导致霉菌生长。
控制密度
育雏期小鸭的密度应适中,网上育雏每平方米20~30只,平面育雏每平方米15~25只。密度过大可能导致小鸭体质下降和抗病能力降低。
通风换气
雏鸭进入5天后,采食量和饮水量增加,排泄量也随之增加。应合理保温换气,排除脏氨气等有害气体,同时保证保温效果。
防止煤气中毒
在养殖棚内升温时,必须设置排烟系统,避免煤烟弥漫,防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保证饲料营养
饲料中应含有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如蛋氨酸和赖氨酸。秋季应加喂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多种维生素,注意钙磷比例和微量元素的添加。
补充光照
秋季自然光照时间减少,需补充人工光照,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16小时,以保持鸭子的繁殖机能。
防寒保暖
入秋后应减少鸭舍小气候的变化幅度,保持鸭舍温度在13℃~20℃,并防止寒风侵袭。
控制长膘
秋季应让鸭子保持一定的运动量,避免过肥,控制体重在1.5~2千克,以促使其多产蛋。
适时饮水开食
饮水应加药稀释,保证全天供水,饲料要定时定量,保持食槽和水槽的清洁。
疾病防治
秋季应对鸭群进行抗体监测,及时补免,关注鸭群状态,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秋冬季节小鸭的养殖成功率,确保鸭子健康生长和高产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