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的养殖方法如下:
养殖方式选择
沟式养殖:在房屋前后挖水池,宽2~3米、深1米左右,长度不限,能保持0.6米水位。放苗前10天,每平方米用0.5公斤生石灰消毒;在池中放一些石块、瓦片、竹片等,在1/3水面养殖水葫芦,以供水蛭栖息和遮荫。埂面上用木桩或竹竿撑起80厘米宽的尼龙网围墙,以防水蛭逃跑。
缸式养殖:可用水缸、大塑料盆、木盆等容器。缸盆内放一些瓦片及几棵水草,盖上一个尼龙网盖。缸、盆用20毫克/升浓度高锰酸钾消毒30分钟。
池塘养殖: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对角设置排水口和进水口,池底铺设石块或不规则的石块以便于水蛭产卵和栖息。同时,需建设防逃沟和土台,以提供水蛭栖息和遮荫的空间。
蛭种放养
每立方米放养2厘米幼蛭1000尾左右或5厘米大规格幼蛭500尾。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沟养、缸养水体较小,水质容易变坏。沟养一般每周换水一次;缸养视水质情况,每天或数天换水一次。先吸去底层淤物,再加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保温:保持水温在20~30℃。沟养水蛭夏季在池上搭建遮阳棚防暑;冬季覆盖塑料薄膜防寒。盆、缸可置于室内。
投饵:天然饵料有福寿螺、田螺、河蚌等软体动物。人工饵料有各种动物的血、米糠及植物饵料,日投饵量为水蛭体重的3%~5%,1天投喂2次。
收获和越冬
入冬前(南方在11月下旬),气温降至15℃左右即可收获水蛭。选择个体大(15克以上)健壮的水蛭留种,每平方米留35克种蛭。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水蛭停止进食,钻入泥土或池草腐叶中冬眠,越冬时水位要高一些。
养殖场地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最好是泥沙底质的池塘或水田,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水蛭的生长和繁殖。
养殖设施搭建
根据养殖规模,搭建相应的养殖设施,如养殖池、遮阳网、防逃网等。养殖池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养殖密度来确定,既要保证水蛭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要便于管理。
种苗选择
选择健康、活力强、体型均匀的水蛭种苗进行养殖。种苗的引进要选择正规的渠道,确保种苗的质量和成活率。人工养殖以宽体金线蛭等为好,一般以天然捕捉或向专门厂家购买为主。
疾病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交配期的死亡。每年的7-9月也是高温期,做好水质的消毒工作,避免细菌的感染。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水蛭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温度和投喂适量饵料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注意疾病防治,确保水蛭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