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种
选择优质种鹅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应选择品种纯正、体型健硕、遗传性能稳定的鹅只,并定期更新种鹅群以避免近亲繁殖。
科学饲养
营养需求: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幼鹅期应多喂富含蛋白质的饲料,如豆粕、鱼粉等;成鹅期则需增加粗饲料比例,如青草、玉米秸秆等,同时控制脂肪沉积,提高肉质品质。
饲料配方:参考配方包括玉米55%、米糠27%、豆粕7%、鱼粉3%、矿物质添加剂1.5%、贝壳粉2%、骨粉1%、石粉3%、食盐0.5%。
饲养方法:每日饲喂4~5次,晚上加喂1次。精料和牧草的比例为1:4,精料可用自配料,其配方为玉米粉粒45%、米糠15%、麸皮10%、豆粕22%、鱼粉4%、骨粉1.5%、贝壳粉1.6%、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0.5%、食盐0.4%。
合理管理
鹅舍建设:鹅舍应选择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排水方便的地方,并根据养殖规模合理规划布局。日常管理中要定期清理粪便,保持鹅舍干燥清洁。
饲养密度:控制饲养密度,避免鹅只过度拥挤,影响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每平方米饲养密度建议为2~4只育成鹅。
环境控制:合理的光照和温度调节是促进鹅只生长的重要因素。鹅舍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疾病防控
防疫措施: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定期对鹅舍和用具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滋生。注意观察鹅只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粪便情况,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病鹅。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疫情和鹅只生长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合理接种疫苗以预防疾病。
生态养殖
养殖场所:选择靠近水源、山塘、河沟等地方的坡地建棚,内设料槽和水槽。鹅舍之间的间距要大于500米,防止鹅的应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
放牧管理:如果有草地或收割后的田野,可以进行放牧。注意控制放牧时间和强度,避免鹅只过度疲劳和受伤。
其他注意事项
雏鹅护理:做好保温、防湿和开食工作,温度控制在28-30℃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雏鹅每成长一周,温度可下降2℃左右,直至脱温。开食时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每天喂养六到八次。
育成鹅育肥:在鹅生长至4~10周龄时,应离开育雏舍,转入生长鹅舍。饲养期28~60日龄为生长高峰期,60日龄以后,生长开始减慢,70日龄可将群鹅出售上市。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鹅的生长,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