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雷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选择
稻田养蛙: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肥力偏差的稻田。四周要设围墙,墙内壁抹光滑,防止青蛙逃逸。水深10-20厘米,稻田的进出水口设置闸网,以拦阻蝌蚪外逸。在田中另设孵化池,池上设网,以防来自空中的敌害。
大型养殖场:养殖池要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清洁、水温适宜、没有污染的地方修建。养殖池的围墙以网类、水泥板、塑胶板或砖砌均可。外围墙的基部埋入地下约15-20厘米,墙里面需再用尼龙网围一层,以防青蛙撞伤,同时对外来蛇、鼠也有防御作用。养殖池的上方应用网围起,以防鸟类的侵害。池底一般以泥土为宜,以利青蛙入土越冬。根据青蛙不同发育期的需要,在大养殖池里要建有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及成蛙池。
饲料准备
幼蛙饲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活体饲料,主要有黄粉虫、蝇蛆、蚯蚓、蜗牛、飞蛾、各种昆虫、小鱼虾等;另一类为“死饲料”,主要有蚕蛹、猪肺、猪肝、家禽内脏、碎肉、鱼块和人工配合的颗粒饲料等。
喂食方法:喂给幼蛙的饲料必须投喂在食台上,食台可用泡沫板或木框聚乙烯网布制作。幼蛙以每250-300只搭设1个食台为准。活饲料投喂可直接放在食台上,“死饲料”投喂则需先对幼蛙进行驯食。驯食的原理是使饲料在水中移动,让幼蛙误以为是活饲料,从而完成摄食。驯食一般要求在幼蛙变态后的5-7天进行。常用驯食方法包括拌虫驯食、抛食驯食、滴水驯食和震动驯食。
疾病防治
预防疾病: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定期清理养殖池内的污物和敌害。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防止病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治疗疾病:发现疾病后,应及时隔离病蛙,并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观察病蛙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管理
水位控制:根据青蛙不同发育期的需要,合理控制养殖池的水位。蝌蚪期水位应保持在10-20厘米,成蛙期水位可提高到30-40厘米。
环境控制:保持养殖池内环境稳定,避免温度和湿度的剧烈变化。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冬季要注意保暖防寒。
巡查:每天定期巡查养殖池,观察青蛙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有效地养殖雷蛙,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