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池的养殖方法如下:
蛙池建设
种蛙池:面积4-10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0.1-0.15米,水陆面积比3:1,设有栖息石穴,池底铺鹅卵石,湿度保持80%。
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含充足氧气,也可用长椭圆形大脸盆代替。
蝌蚪池: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
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种蛙放养
挑选身体强壮、无伤残、无疾病的种蛙,一般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只/平方米,雌雄比例1:1,种蛙在种蛙池中冬眠后来年清明节前后开始抱对产卵。
繁殖与孵化
将建好的产卵池、孵化池进行消毒,注入清水,通过调节水位和光照调节水温。青蛙进入产卵池后2-16小时抱对产卵,产卵时长10-20分钟,卵块吸水膨胀后最佳采卵期。
饲养技术
蝌蚪培育:关键在分级饲养,饲料优质多样化。蝌蚪池应遮光饲养,防止夏季高温影响。
幼蛙饲养:幼蛙池内铺设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饲料以鲜活饵料为主,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
成蛙饲养:成蛙池一般以300平方米为宜,水深1米,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成蛙密度为30-50只。蛙池四周用铁丝网或砖砌成1.5米高的围墙,防止蛙逃逸。
越冬管理
水温低于8℃时,棘胸蛙进入冬眠状态。越冬期间不必投喂,春季水温回升到10℃以上后结束越冬。
疾病防治
定期进行蛙池和蛙种消毒,每10-15天进行药物常规消毒。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红腿病、烂皮病、肠胃炎等,应预防为主,积极治疗。
敌害防治
蛙池上口应加盖防护网,防止鼠、鸟、蛇等敌害生物危害。进、出水口加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蚂蟥等进入。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蛙池的养殖,确保蛙类健康生长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