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春季养殖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放养
根据饵料和水质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主养品种。
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而定,精养鱼塘一般每亩投放1500-3000尾,粗养鱼塘每亩放养500-1500尾。
要多品种、多规格鱼种合理混养,以提高产量和抗病能力。
提高水温
初春鱼池水位应控制在0.8-1.8米,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
开春后,勤注水,适当施些有机肥,以利提高水温。
调节水质
开春后,由于气温、水温逐渐回升,鱼类的生物饵料开始大量滋生。
若发现水质老化和偏酸性,可注入20cm深的新水,并每亩水面用20-30kg生石灰全池泼洒。
水质清瘦时,适当施腐熟有机肥,以保持中等肥度水质,水质透明度以30-40cm为宜。
及时开食
当鱼塘表层水温达到15℃时,需每天或隔天投饵1次。
每次投饵量以2小时吃完为度,投饵量应逐渐增加,以适应鱼类摄食量的增加。
提早防病
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春季每半个月亩用生石灰20kg化水泼洒,以调节水质,增强水体的缓冲能力。
或用1ppm漂白粉消毒杀菌。
春季鱼池常发生的鱼病主要是水霉病,多因管理中操作不慎致使鱼体受伤引起。另外,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也时有发生,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控制池塘水深
春季气温变化频繁,控制池塘水的深度要采取分期注水的方法,一般间隔10~15天加水1次。
早春鱼池水可控制在1米以内;晚春池水加深到1.5米左右。
虾蟹养殖水面深度应由0.6m逐渐加深到1m。
增氧
春季常出现阴雨天气,气压较低,水体易缺氧。
加强巡逻,注意鱼塘有无鱼浮头现象出现,若出现浮头现象,应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浮头现象严重时结合添加增氧剂。
鱼塘及时更换、加注新鲜水。
勤改底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池塘底部的各种虫卵开始孵化。
通过改底可以破坏虫卵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后期虫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建议每10天使用1次底康1号,帮助清除池底的污泥,改善水质环境。
定期消毒和施肥
定期进行药物预防鱼病,每隔15天用1×10^-6漂白粉和0.7×10^-6硫酸铜水溶液全池交替泼洒1次。
施肥量和施肥次数应根据池塘水质和肥料的质量而定,总的原则是早春大量少次,晚春少量多次,使水色呈褐绿色、油绿色或红褐色,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