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用地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科学规划布局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布局畜禽养殖用地,依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梳理存量设施农业用地,利用荒山荒坡、滩涂、坑塘水面以及闲置建设用地等,确保养殖用地规划在适合养殖设施建设的地方,增强畜禽养殖业生产能力。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明确畜禽养殖设施用地,包括养殖生产及直接关联的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等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无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签订用地协议经乡镇政府备案即可获得用地,用地规模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生产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确定。
鼓励利用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发展设施农业,允许建设多层养殖设施建筑。
细化用地规定
对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作出明确规定。
对空间区位有特殊要求、确需在村庄建设边界外选址的农业设施项目等,在符合耕地保护等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可使用规划“留白”机动指标予以保障。
选址与建设方案
在选择设施养殖用地时,应考虑土地质量、地理位置、水源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确保选址合理。
设施养殖用地的建设方案需要考虑建筑形式、养殖密度、隔离管理、管理模式等因素,以确保养殖效益和动物健康。
环保与污染治理
设施养殖行业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必须重视污染治理,明确环保要求、污染治理要求及污染防治措施,坚持“污染者赔偿,治理者责任”的原则,加强监管,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政策与支持
提高认识,大力倡导发展畜牧养殖业,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畜牧业的支持力度,解决畜牧养殖用地问题。
明确畜牧业用地是农业用地,没有改变土地用途,确保用地性质符合政策要求。
设施使用与维护
设施养殖用地规划通过后,同步进行设施建设和基建配套工程建设,定期检查、维修设备、维护设施,确保设施的正常生产运作。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养殖用地的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