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蚂蚱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场地选择
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僻静的地方,场地应略高出周围地面,东西走向,棚养。棚宽3~5米,长因养殖多少而定。场地应远离棉田、果园等经常喷施农药的地方,以防蚂蚱中毒死亡。
孵化管理
蚂蚱卵很小,外壳薄,在孵化过程中应轻拿轻放。孵化时,先在养蚂蚱的大棚内找一处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把土耙细耙平,然后把种卵均匀撒在上面,再用细土覆盖1厘米,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30%之间,棚内温度在28℃~33℃时,种卵10~15天即可孵化完毕。若利用土粪发酵的温度来孵化种卵,效果更佳。
幼虫管理
刚孵化出来的蚂蚱为白色,一天后变为黑褐色,采食量很小,只吃一些较嫩的玉米、高粱、小麦、谷子苗和一些单子叶的嫩草。在蚂蚱未孵化之前应在棚内种上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作为蚂蚱的开食饲料,减少幼蚂蚱的死亡率,加快其生长速度。
成虫管理
蚂蚱每5~6天蜕皮一次,每次蜕皮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共蜕5次皮,从出壳到成年只需30天左右。三龄以前的蚂蚱采食量不大,生存能力差,需精心管理,如遇大雨,应及时用塑料布覆盖大棚。三龄后的蚂蚱采食量大增,每天要供给充足的鲜草。
成虫产卵
长出翅膀的蚂蚱经过10天左右的生长发育,大都开始交配产卵。为取食和生殖布卵,蚂蚱有喜欢群居和迁飞性,所以羽化后至产卵前应给予适当的干扰,令其迁飞,以便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
养殖棚的建造
养殖棚要建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厘米左右,便于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养殖棚地面上可种小麦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以备蚂蚱食用。建造面积要按蚂蚱的多少来确定,每1万只蚂蚱约需15平方米,用角铁、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纱网做棚罩,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拉锁,以防止蚂蚱跑出和人进出棚之用。棚高以1.5~2米为宜,为保温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
饲料管理
蚂蚱是杂食性昆虫,喜欢吃各种植物叶片、蔬菜、水果等。需要提供新鲜的、干燥的食物,并定期更换,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干燥度。在幼虫管理中,可以在棚内放置一些新鲜的玉米、小麦以及嫩菜叶等,一般可以持续到它们第一次蜕皮。在成虫管理中,要每天供给充足的鲜草。
温度和湿度控制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蚱会逐渐停食死亡。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的蚂蚱对温度和湿度的需求进行合理调节,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蚂蚱群体的健康状况,对于出现异常的蚂蚱群体及时隔离处理,以防止疾病的传播。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
收获与销售
根据养殖蚂蚱的用途,可以选择适当的收获时间。收获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将其直接销售或进行深加工后销售,如制作蚂蚱干、蚂蚱粉等产品。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野生蚂蚱的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环境的安静,做好喂养、光温控制、孵化管理等工作,以确保蚂蚱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