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竹子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周围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山地或田地。
挖开约30厘米的土层进行种植,做好栽植翻耕的工作。
选地时注意地区的降水量、气温变化和土质环境,毛竹最佳生长条件为每年降水量1200~2200mm,最佳生长温度为15~20℃,土质以肥沃、排水良好、向阳背风的酸性土壤为佳。
母竹的选择与栽种
选择生长旺盛、没有病虫害、竹芽饱满的竹鞭进行栽种。
栽种时,将竹鞭深度在20-25厘米左右,覆盖土壤并浇足水。
栽种后及时浇水保持湿润,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遮荫与根区覆盖
山竹苗生长需要弱光照条件,需进行有效遮荫。
用木棍、竹竿或PVC管搭建方形遮阳棚,遮挡阳光。
定植后对根区进行覆盖,如使用铁芒箕,以保持土壤湿润和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
肥水管理
定植后第一年,旱季施1次尿素水肥,每株100毫升,浓度2%;雨季初期施有机肥加钙镁磷肥,每棵树用10千克有机肥混合0.25千克钙镁磷肥。
第二年及以后,施肥规律和种类与第一年相同,但施肥量有所增加,旱季尿素水肥施2次,每次每棵树100毫升;雨季初期有机肥用量增加到15千克,钙镁磷肥0.4千克,复合肥0.3千克。
每年在5-9月期间开浅沟撒施复合肥3次,每次每棵树0.1千克,雨季结束前后再用沟施法施一次复合肥,每棵树0.2千克。
松土与清鞭
每年7-8月进行松土,清除老化、长势弱的山竹,集中营养供给长势好的山竹。
每隔3年进行一次“清鞭”,以利新鞭生长和笋芽萌发。
留养与采收
每年每亩留养新母竹600-700株,保持每亩活竹种数量在1300株左右。
当笋叶开始裂开,笋尖露出地表约20~30厘米时即可采收。
病虫害防治
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竹蚜虫,发病后及时喷药处理。
其他管理
适当控制浇水频率和量,避免积水烂根。
保持土壤疏松,定期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施用尿素。
冬季要保证竹子能接触到阳光,夏季适当遮阴。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养殖山里竹子,确保其健康生长和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