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产消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物理消毒法:
这种方法不会对养殖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但资源浪费较大。建议采用循环利用水体的方式,减少用水量和排放量。
生物消毒法:
利用具有净化修复作用的生物进行消毒。例如,在海水养殖中使用贝藻类等滤食性生物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同时释放氧气;在淡水养殖中使用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吃掉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同时排出粪便;还可以使用一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增加水体中的有益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化学消毒法:
利用具有杀菌灭菌作用的化学药剂进行消毒。例如,在网箱网围养殖中使用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等药剂对进排水进行消毒;在池塘养殖中使用双氧水、过硫酸钾等药剂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碘伏、苯扎溴铵等药剂对运输工具进行消毒。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但需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使用生物消毒制剂:
如噬菌蛭弧菌等,适用于难以被一般消毒剂杀死的弧菌较多的情况。
含碘制剂消毒:
如聚维酮碘,是一种常用的低成本、低用量、低劳动强度的消毒方法。
生石灰消毒:
每亩每米水深使用20-30斤,可以调节水体pH值,补充钙质,且副作用小。
漂白粉消毒:
每亩每米水深使用1-2斤,但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超量使用造成应激和中毒。
紫外线消毒:
使用紫外线消毒器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具有快速、无二次污染物生成的优点。建议选用耐腐蚀的PVC紫外线消毒器或316不锈钢紫外线消毒器。
高锰酸钾消毒:
用于病鱼的清洗消毒,但需注意其用量和水温的影响。
甲醛类消毒剂:
一般用于清塘,因其挥发性强,池底不会有残留物。
含溴消毒剂:
药效长,腐蚀性小,但需严格把控用量。
戊二醛消毒:
用于治疗水霉病,需按照一定剂量和频率使用。
解毒方法:
使用有机酸、硫代硫酸钠等物质对消毒后的高pH值或毒性进行中和解毒。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应根据养殖环境和具体需求进行选择,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养殖生物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