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鹿茸的养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技术要点:
选场建场
地理位置:选择气候适宜、地形地貌和植物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建场,最好选择避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点。山区可以选择三面环山、南面临水或西北靠山的地点。
鹿舍建设:鹿舍应建在地势高、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的地方,每头鹿占地面积约2-3平方米,运动面积8-10平方米。鹿舍周围设置高2.5-3米的栏杆以防鹿跳出。
养殖方式
放牧饲养:结合野外放牧与圈养,放牧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饲料,降低饲养成本,增强鹿的体质,促进生长发育。放牧要根据鹿的年龄、性别分群,每群一般150头左右。春季和早春放阳坡,晚春放阴坡,每天5~6小时。夏季选择背风向阳山坡或林间放牧,每天4~5小时。
圈养:在圈舍内进行饲养和管理,必须有充足的饲料,但成本较高。圈养适用于饲料丰富且场地大的情况,可以采用半圈养的方式,即利用天然屏障或人工建造大范围圈栏进行大群养殖。
饲料与营养
合理饲喂:确保饲料营养均衡且充足,促使鹿良好生长。生茸期要特别注重营养供给,营养不良会导致鹿茸生长迟缓、茸角瘦小。
补充营养:可以通过改善饲料品质,多补充高蛋白饲料和优质青料,以促进鹿茸的生长。
环境条件
温度与湿度:春季气温较低、阳光弱、湿度小,鹿茸生长缓慢;夏季高温少雨,可以通过人工降雨或地面泼水增加鹿舍湿度。在较寒冷地区要做好保温防寒措施,减少鹿体内热量,降低能量类饲料喂养。
光照管理:可以通过建造塑料大棚增加光照,促进鹿茸生长。棚顶安装水银灯,每天增加光照6.8小时~9.5小时,连续50天~60天,使鹿提前脱角、生茸。
适时收茸
收茸时间:小公鹿第一年收茸时间约为6月中旬,两年以上的鹿以茸长成二杠、顶端呈凹形且第三个分杈还未长出时割取为宜。
定期观察:生茸期要经常观察鹿茸的生长情况,掌握适宜的收茸时机,确定鹿茸种类,以提高鹿茸产量及质量。
疾病防治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保证鹿的健康生长。
保持卫生:保持鹿舍的清洁卫生,防止疾病传播,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性。
科学选种
选择品种:选择优良品种,如水鹿、马鹿、梅花鹿等,并根据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术要点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海南鹿茸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