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蛰大棚怎么养殖

三颗葱 · 2025-01-06 20:15:16

海蜇大棚养殖的关键在于控制水温、保持水质、合理投喂和适时疏苗。以下是详细的养殖步骤和技巧:

塑料大棚建设

选择适宜的池塘,整改成条形池塘,长度不限,宽度20米~40米,深度1.2米~1.8米,整平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护坡。

用直径10厘米以上的竹杆作立柱,间距2米~2.5米;用细竹或竹片作顶部支撑,间距1.5米~2米;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外部封上雾滴型薄膜,两端留出口和风门,设置好进排水系统。

每个棚池面积0.7公顷~7公顷为宜,过大不易管理和调控。棚塘四周勿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使其活动受限致死。

苗种育成与投放

苗种来源有三种:采捕海上自然苗、半人工采苗(采收海上成熟期的海蜇,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获得苗种)和人工育苗(选用海上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蜇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只/立方米~8只/立方米为宜。投苗前,养蜇池应放水50厘米~60厘米,施肥,繁殖基础饵料,以满足幼蜇摄食需要。

投苗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将两者相差调整得越小越好,以免由于差异过大而影响蜇苗投放成活率。

养殖管理

水质调控:养蜇先养水,肥水放苗后应稳定5天~7天,待幼蜇逐渐适应时再行加水。水应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量都不应超过总水体的15%。

投喂:幼年阶段主要喂卤虫(车轮虫),每天投喂2次,保持水变清。生长期主要喂面包酵母,每天早晚各喂1次,根据海蜇生长情况不断疏苗,直到均重15斤~18斤时可鲜货上市。

增温:保证水温在20℃以上,使用增温设备提高水温。

保持水循环流动:无需增氧,只要保持水定时循环流动即可。

疾病防治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稳定,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应在正常范围内。

使用生物制剂如“氨基酸解霸”、“肥水膏”、“乳酵素”等,稳定水质,增加水中营养,促进饵料生长。

收获

海蜇长到10斤~15斤时,放养密度为5只~8只/立方米,达到15斤~18斤时可鲜货上市。

通过以上步骤和技巧,可以在大棚中成功养殖海蜇,实现一年四季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推荐

(c)2008-2025 广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3002720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