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的养殖需要特别注意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养殖方法:
温度控制
刚出生的鹧鸪需要保持在蛋内的温度,通常在36-38℃之间,湿度50%-70%。
出壳后1-3天,温度可以保持在36-38℃,之后每周下降1℃,直到降至20-24℃。
湿度控制
孵化7天以内的鹧鸪,育雏舍内的湿度应保持在60%-70%。
7天后,湿度应调整至55%-60%。
光照管理
出壳后20小时至1周期间需全日光照,强度为4W/㎡。
1周后,采用16小时光照,强度为2W/㎡。
通风管理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于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饲料与饮水
鹧鸪出壳后1日内要保证饮水,先用0.01%高锰酸钾溶液让其自由采饮,次日饮0.5%葡萄糖水,连续5天,再用恩诺沙星饮水5天。
开食后,将饲料用少量的水拌成潮湿状用手将颗粒搓细,少量的撒在纸上,让雏鸪自由采食。头3天以不断料为好,3天后改用食槽。
密度控制
出壳至10日龄平均可放80只/m²左右,10~28日龄平均可放50只/m²左右,4~10周龄可放30只/m²,10周后可入15只/m²左右。
疾病防治
7日龄的鹧鸪要进行第一次疫苗接种,用鸡新城疫Ⅱ系弱毒冻干苗,1:1无菌水进行滴鼻。3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疫苗低毒力活疫苗接种。
保持环境与卫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扫粪便1次,室内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
其他管理
鹧鸪是杂食性动物,可以喂食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前期以饲料为主,后期逐渐增加自由采食。
随着鹧鸪苗的成长,要适时进行分群管理,一般每2-3周进行一次分群,根据鹧鸪苗的生长状况和性别进行合理的分组。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养殖鹧鸪,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