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中华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应选择水质干净、无污染的地方,池水较深,最好在8米以上,并且要有便利的交通和专门的饲料台。
养殖前需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并放置三四天后排出。
鱼苗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大约20厘米左右,鱼鳞、鱼翅等完好,活泼勤快。放养前先在养殖池适应几天,及时清除死鱼后再放养。
水温管理
中华鲟适合生长的水温在14-24℃之间,最佳生长水温为21℃。
水温过低会导致摄食量减少、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温度过高也会对中华鲟造成影响。
饲喂管理
中华鲟是肉食性鱼类,可以采用新鲜线虫、沙蚕、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饲料,也可以选择合成饲料。
喂食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密度而定。
日常管理
每天需要巡视3次,特别是夏天的夜晚,注意中华鲟是否有浮头现象,及时检查水中溶氧量是否过低。
定期检查中华鲟的生长情况,按大小分塘饲养,避免互相残杀。
病害防治
发现鱼行动迟缓、消瘦、不进食时,应判断鱼是否得病,并将患病鱼放到专门的池子中,用克霉唑和1%食盐、小苏打水混合溶液进行浸泡消毒。
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菌杀毒。
水质控制
水中溶氧量要求高,需保持在5毫克以上,低于3毫克时会导致摄食量减少,严重者甚至死亡。
控制水体PH值在7-8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中华鲟的生长。
盐度要求不高,但需模拟其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其迁徙和繁殖的需求。
光照强度
幼苗阶段中华鲟有趋光性,但要注意光照导致的水温变化问题。
氨氮控制
中华鲟对氨氮十分敏感,氨氮过高会导致病症,严重者甚至死亡。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细致管理,可以提高中华鲟的养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