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大棚的养殖方法如下:
建造大棚
材料选择:可以使用木板、竹子或稻草等材料建造大棚。大棚应设计为长方形拱顶,使用暗色塑料薄膜铺设,并留出通气门窗。
规模与布局:大棚的宽度一般为5米,长度为30-60米,中间设置0.7米宽的走道。如果使用翻斗车送料,宽度可调整为1米。走道填高0.3米,两侧的蚓床宽度为2米,外侧开沟以便排水。
粪料准备与发酵
材料选择:常用的饲料包括垃圾、牛粪、猪粪、羊粪、鸡粪、豆腐渣、杂草、树叶和木屑等。为了提高产量,可以适当添加蛋白质添加剂。
发酵方法:牛粪发酵需要5-10天,期间翻堆1-2次,使含水量保持在30%-40%。猪粪则需要与5%-10%的湿重碎稻草混合后堆高1米左右,发酵7-10天,期间翻堆2-3次,直至松软。
养殖管理
适时添料:当蚓床中饲料剩余20%-30%时,应及时添加腐熟的粪料。夏季高温时,可以将猪粪加水成糊状后浇在蚓床上。
保湿通风:夏季每天下午洒水一次,使用深井水或低温水,并覆盖稻草保湿。春、秋季3-5天洒水一次,冬季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洒水时要均匀、细致,避免冲力过大。
粪料疏松:每月松土一次,使用铁耙轻轻翻动,避免翻动表层卵茧。
温度控制:夏季高温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如搭建遮阳棚、覆盖稻草等,使蚓床温度降至30℃以内。冬季则需做好保温工作,覆盖稻草和薄膜,使粪料温度保持在10℃-15℃以上。
湿度控制:保持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和繁殖。
养殖密度:每平方米养殖密度一般控制在20-25kg,前期幼蚓可适当加大密度,后期根据情况逐渐减少。
采收与繁殖
采收:根据养殖密度和生产需要,合理采收蚯蚓,一般抓大留小。
繁殖:选择适宜的蚯蚓种类,如红蚯蚓等,进行规模化养殖。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蚯蚓繁殖,提高产量。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蚯蚓的大棚高效养殖。注意定期检查和维护大棚设施,确保蚯蚓生长的环境稳定,从而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