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虾池的养殖方法如下:
虾池建设
选址: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5~10亩,水深1.5~2米。
改造:将不规则、面积较大的虾池改造成单池面积为6670~13340平方米的标准化池塘,保持环沟最高水深2米,滩面水深>1.3米。池坡用聚乙烯网布覆盖护坡,防止杂草生长和风浪侵蚀池埂。
基础设施:水、电、路、通信设备完善,配备电动潜水泵(3kW左右)1~2台套,用于提水入池。建造饲料和药物仓库、船只、网具、看管用房和废弃物收集箱等设施。
机械设施:安装微孔管底部增氧系统,罗茨鼓风机按每667平方米0.2kW配置。
水源与水质
水源:周边无工业废水、农业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定期对进水河道清淤、竣深改造和检测,确保水量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建设占养殖池塘总面积10%左右的水预处理池,水源水经沉淀、消毒等处理后,通过管道通连至各养殖池,用阀门控制进水,尾水通过排水管道连接到尾水净化区集中处理。
水质管理:保持虾池水质的清新和稳定,定期加水或换水,根据需要使用微生物制剂等调节水质。每天巡池1~2次,观察虾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和敌害生物的活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放养管理
放养密度:根据虾池的面积和水质情况,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2万~3万尾虾苗。
放养方法:将虾苗放入盛有池水的容器中,让其适应一段时间后再放入虾池。放养前,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及无机肥,以培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虾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投喂管理: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和饵料种类,制订合理的投喂计划,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投喂。同时,要注意观察虾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病害防治
清塘消毒:在苗种投放前半个月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在每个塘内安装好增氧设施。
水质监控: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和稳定。
日常管理与巡池
日常管理:每天巡池1~2次,观察虾的生长情况、水质变化和敌害生物的活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露天虾池的养殖,提高养殖成功率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